在金塘大桥海域,5艘警戒船一字排开,劈波斩浪,正式拉开了今年“安全生产月”舟山海上安全检查活动的序幕。至此,在浙江省交通集团高速公路舟山管理中心和舟山市海事局、宁波市海事局等联勤单位组成的“大桥海域守卫队”的共同守护下,金塘大桥海域已连续13年保持“零事故”记录。
推动互通平台落地 构筑远程跟踪“信息网”。金塘大桥连接舟山金塘岛与宁波镇海,横跨进出宁波舟山核心港区主航路,海上全长18.27公里,共布有511个水中桥墩,通过主通航孔的船舶日均流量达280艘次。该海域海水流态复杂,约16.27公里长的非通航孔桥墩位于繁忙的通航海域内,给管理带来了不少的难度。为保障大桥安全畅通,金塘大桥海域搭建以大桥管理中心为“一平台”、舟山管理中心和海事指挥中心为“二中心”的海上安全管理信息网络,构建远程跟踪的信息互通体系,对海上施工及船舶航行等信息得以高效发布与互联共享,既对过往船舶做好“一对一”“点对点”的交通组织服务,又能及时发现桥区海域安全隐患,通知执法部门实施现场纠正。近13年来,我中心充分利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(AIS)、甚高频(VHF)、短信平台等手段,拓展预警预控信息发布渠道,累计发送桥区预警信息近3万条。
提升联防共治效能 搭建海上安全“排查网”。海上安全检查监管面大、点多、密度强,在此次海上安全检查中,“海域守卫队”联合对主副航道、通航指示等航道标志标牌、航道锚地等监管重点及关键环节进行安全隐患检查,并对警戒船舶上的船舶配员、船舶设备维护保养情况、船员应急处置能力等情况进行逐一排查。这样的高强度安全检查,一年往往要进行10余次,碰上台风、寒潮大风天气,检查频率更加密集。大桥遭遇船舶碰撞在全球各地偶有发生,特别在恶劣天气环境下船舶撞桥隐患突出,一旦发生事故往往导致桥梁墩柱及梁板受损,损失巨大,安全隐患排查至关重要。除开展防汛防台等安全隐患排查外,“海域守卫队”还在严厉打击违规海钓行为、加强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等方面形成联合执法检查长效机制,多方协作打造联防共治综合管理“立体网”,全面净化通航环境,有效减少海上安全隐患,周密保障大桥安全。
加快技术兴安步伐 织密大桥防撞“科技网”。桥区海域助航设施是大桥防碰撞的“左右护法”,金塘大桥海域常备5艘警戒船、1艘拖轮、126个航标,6座AIS航标、4路高清塔顶摄像头、14台航道摄像机等设施设备。十三年磨一剑,除了基础防护设备,金塘大桥的海域安全管理手段又添了不少科技色彩,2013年前海域安全管控主要靠警戒船的定点巡查和待命值守,2017年斥资1.2亿元在金塘大桥主通航孔、西通航孔两侧构建了长度6000余米的非通防撞系统,大大强化了大桥抗打击能力,2019年又投入了海域警戒雷达系统,大桥海域安全管控手段13年来不断迭代到了3.0版。收到警戒雷达警报信息提示,警戒船工作人员随即驱离该误闯大桥非通海域船只。海域警戒雷达系统具备AIS系统集成、CCTV联动监控、监管区域分层式预警、自动电子巡逻等功能,能够实现超视距的动态管理,丰富“先敌发现、准确出击”手段,对闯禁船只的有效识别率达70%以上。
下一步,舟山跨海大桥将开展激光雷达扫描探测技术研究、电子围栏研究、建立超限船只拦截体系,采取‘技防为主、人防为辅’的方式,从现有的‘守株待兔’模式向‘精准出击’模式转变,使警戒手段更加高效。
如今,舟山海域一座座长虹飞架,串联起舟山人民快速发展的“共富路”。守护大桥平安是一项系统工程,从警戒船到非通防撞系统,再到海域警戒雷达系统,面对新形势、新变化,大桥海域安全管控手段也将不断加码升级,“科技兴安”逐步织密大桥防撞“屏障网”,为“百年大桥”基业保驾护航。